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聖源覺真經》經文及註疏︰上段經文

 

《聖源覺真經》

 

上段經文 早上誦讀



九天玉皇公[1]  人皇氏聖人[2]

捨身堵北缺[3]   代存萬眾生

 

【註疏】

 

[1]「九」在《易經》中是盡數,代表最大的數字,代表帝主的數字,「九天」即最高的天,這萬事萬物的帝主就在最高的天上,明察在祂以下眾界的眾生,這帝主就是被稱為「玉皇公」。按照道教的世界觀,天界分九層,九天就是最高的天界。

 

[2] 這最高的帝主 —「玉皇公」— 在凡間的示現就是歷代的聖人,他們全都是人中之皇,因為聖人的精神境界與「玉皇公」同一,諸聖人的族裔就是人皇氏。人皇氏的族裔不是靠血統相傳,而是靠各人精神的修煉和行為的純正、真璞。

 

[3] 這是指中國上古時代北方黃河堤岸崩塌成為洪水大災,眾生遭遇危難,無法可救,中國上古時代的聖人皆有法力,和今日現代社會不同,這聖人是「玉皇公」在凡間的示現,他把自己的身體擴大成為能夠堵塞洪水的堤壩,使洪水不致淹沒眾生。這聖人的身體成為堤壩,他的精神回歸最高的天界,與玉皇公為一。當然這是在歷史上無法考證的事,所以被歸類為神話傳說。在印度也有類似的神話故事︰在喜瑪拉雅山上修行的希瓦神(Shiva)為挽救眾人類和諸天神,在諸神明的求救之下,自願吞下從巨大而邪惡的毒蛇所噴出的毒液,停留在自己的喉嚨中,使這些毒液不能散播。

 

萬眾大恩典  功德無量深

生平心仁義  性行道德深[4]

 

[4] 性是指性向,精神的意思。聖人來到這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教化眾生,教導人們「道」與「德」。「道」即是真理,有別於虛假;「德」就是美德,就是指正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即是「道」的具體表現,把真理活出來,使眾生都得到好處,而不是互相毀滅,或弱肉強食。

 

  刻己代眾生[5]  救世功德成

 靈魂萬年顯   天日永保留[6]

 

[5] 「刻己」即刻苦自己,以代替眾生,寧願自己受苦,不想眾生受苦。這是歷代聖人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皆有的美德,他們在世都是過著簡樸的生活,真正的聖人不是高高在上,受世人崇拜,享盡榮華富貴。要眾人崇拜、服侍者是魔,而不是真正的聖人。現存流通在坊間的《聖源覺真經》其經文是「刻已」而不是「刻己」,這是誤傳所致,由於「刻已」兩字解不通意思,「刻己」才能解得通意思。任何經文的流通都容易被誤傳,所以一定要明白義理,探究其意思所在。

 

[6] 整個宇宙眾生的靈魂本是一體,這一體的主宰就是玉皇公,故稱之為皇。這在印度古聖典《奧義書》中有較詳細的解說。這原始太一的靈魂清靜自在,本自俱足,本身就是光明,無欲無求。這皇也是精神導師,教化眾生真道,使黑暗的眾生得到光明,回歸天道、天理。故此拯救眾生的聖人,其身體死去,精神即回歸太一,不生不滅,永遠長存,其遺留下來的教導如日光照耀世界,讓人們學習,得到光明的指引,脫離黑暗。所以經文說︰「靈魂萬年顯,天日永保留。」

 

 萬教拜帝心[7]  大仁大義成

 精神在九天   心仍救世存

 

[7] 萬教是指世界上所有存留至今的宗教信仰,儘管語言文化不同,但同樣是教化人們敬愛真理,慈悲眾生。真理就是「道」,慈悲眾生的具體行為就是「德」,這道與德不是一說就懂,而是透過經驗去學習而成就,凡塵就是一個考驗與學習的場所,是一個虛幻不真實的世界。真理隱藏在人們的心中,玉皇公就在人們的心中,等待人們去發現。心靈得到開悟的人,就是皇,就是聖,不同宗教最終是要讓人敬拜自己內裡心靈的主宰,心中之皇,所以經文說︰「萬教拜帝心。」

 

  

上天為帝主   勸善天下人

帝勅太白星[8]  奉指下凡塵

 

[8] 勅,粵音斥(cik1),即皇帝的昭令。玉皇公創造諸天神,聽其號令而行使其賦予的使命,天上各星宿都是諸神明所在的地方。太白星君是道教中掌管金星的星君。太白星君受玉皇公的命令,下到凡間把這經典留給中國人去學習,以下經文是說明這經典的由來與名稱。這經文在坊間流傳,在網上也有很多人聽及閱讀,卻從來沒有標示這經文是在什麼年代誰寫下來,也沒有任何解釋,這大多因為年代已久,無從奚考。道教有很多藏經,沒有被大眾認識,因而容易失傳與誤傳。

 

   北方降筆寫[9]  分為三段經

   

[9] 在印度的信仰傳統,諸神明都是座落在西方,面向東方,只有教化眾生的精神導師無畏懼地座落在北方,面向南方。南方代表死亡、邪惡與黑暗的地方,眾生都在南方,面向北方,祈求上天的教化,脫離死亡、黑暗與邪惡。所以經文說「北方降筆寫」,這北方是有其意義的。在中國的文化傳統,帝皇座落在北面,代表上方,臣民座落在南方,代表下方,崇拜在上的帝皇。天下蒼生真正的帝皇是天地萬物的主宰,此經稱為玉皇公。

 

上中下三節   一切皆降筆[10]

 

[10] 此經文分為三段,建議分早上、中午和晚間三段時間分別誦讀。誦讀者面向北方,誦讀完畢行拱手禮或合掌致敬,或更虔誠者可行三跪九叩之禮。持久誦讀,必得到上天的保佑。此經屬天經,非人為創作。伊斯蘭信仰傳誦的《古蘭經》也是天經,人為是沒有可能完成,《古蘭經》指出天地宇宙獨一的主宰在每個民族都有派遣使者並以該民族的語言寫成經典,把真理傳授︰

 

          「我(指真主)確已降示教誨,我確是教誨的保護者。在你(指先知穆罕默德)之前,我確已派遣了許多使者去教化古代的各宗派。」(159-10)

 

    「我在每個民族中,確已派遣一個使者,說︰『你們應當崇拜真主,應當遠離惡魔。』但他們中有真主所引導的,有應當迷誤的。故你們應當在大地上旅行,應當觀察否認的人們的結局是怎樣的。」(1636)

 

筆者推敲此經應在一個時期透過扶乩而寫成,所以只有說明玉皇公命令太白星君降神寫下此經,由於執筆人不重要,所以沒有記下是誰透過扶乩寫下來,也說明經中的義理才是要關心的地方,執筆人不是為了名聲給後人記念,故不重視歷史事件,道教很多經典是透過扶乩而現世。

 

原文用白話  五字成聖經

名稱聖源覺   即是玉皇經[11]

 

[11] 此經是《聖經》,名稱由上天賜予,稱為「聖源覺」︰「聖」即神聖,「源」即源頭,「覺」即知覺,梵文稱為Chit,即在語言文化思維之上的純潔意識。至上的真理超越一切語言與文化,《道德經》第1章開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此經由天地的帝皇賜予,所以又稱為「玉皇經」。

 

   孝悌兼忠信   禮義及廉恥

   玉皇大帝心   道行八種禮[12]

 

[12] 「行」即實行,此道以八種禮實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即孝順父母;悌即關懷兄弟姊妹;忠即專一,服從自己的主,沒有異心;信即誠實,不說謊話,守承諾;禮就是沒有傷人的舉止,包括言語和行動;義就是公平、正直待人;廉即不會行賄受賄;恥即對不正當的行為感到可恥而不願做。人生而為人,若沒有此八種禮,就如動物般。

 

聖文傳凡世    誦念神鬼欽

老少誦奉行    萬事皆清平

天下分三界[13]   由帝手判公[14]

  

[13] 三界是指天堂、凡間、地獄,這是最粗略的劃分,這也是印度教的其中一個核心信仰,印度教相信三界的存在,並且此三界不斷經歷創造、維持與消滅。道教所信奉的三清道祖分別掌管的三個世界,稱為三清境,即太清境大赤天、上清境禹餘天、玉清境清微天。這三清境是天界中最高的三個天界。

這與印度古經典《吠陀》所劃分的天界有相似的地方,印度信仰認為梵是最高的主宰,其天界是最高的天界,梵文稱為Brahma LokaBrahma指梵,Loka即領域的意思。這最高的天界分為三層,即最初級的知識天界(Jnana Loka)、之上的修行天界(Tapa Loka)和最高的真理天界(Satya Loka)。此梵天三界的眾神明,一級比一級長壽,法力也一級比一級高,此三界的眾神不會像在祂們之下最低級天界的眾神明享受歡愉,最高三界眾神的食物就是冥想,以冥想為甘露,之所以莊子說神人不用吃喝食物,只是吸風飲露,這可理解為像印度信仰天神以冥想為食糧。

 

這三清境在道教後來發展指為三清尊神︰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靈寶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祂們是世界創造之初的大神,故稱為三清道祖。在印度信仰也有相似的發展︰最高主宰梵在後來也發展成為三大主神明︰即掌管創造的梵天(Brahma)、掌管持護的毗濕奴(Vishnu)、掌管毀滅的希瓦(Shiva)。由此三大主神而發展出很多神話傳說,也發展出很多不同的解釋。

 

印度自吠陀時期(即公元前上萬年/無可追索)的真正信仰不能說是多神教的信仰,這有別於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的諸神信仰,根據印度古經典的理解,據學者描述,印度按經典而實行的信仰稱為單一神教或交換神教,即在諸多神明中存在著最高的主宰,不可見,不可知,但卻確確實實地存在,認識這主宰就是至上的真理,這是正統印度教其中一個核心信仰。而印度經典在頌讚一個神明的時候,總是把祂奉為至高至大,所有其他諸神都在祂之下聽其管轄和差役,而這最高的神明可因應不同人的選擇而變化,並沒有任何限制,故毗濕奴(Vishnu)可以是在某些人中是至上的神明,如皇者般統領眾神,而希瓦(Shiva)在某群人中也可以是這樣成為眾神之首,所以學者稱印度的信仰為「交換神教」,雖然為首只有一,但這一在不同人中都可以有不同。

 

此經《聖源覺真經》也有相同的地方,玉皇公是諸神明之首,一切眾神都在祂的管轄之上,萬方眾神聽祂號令,萬事萬物都在玉皇公的掌管之下。道教在民間的發展沒有重視這一點,和廣大印度人一樣沒有考察經典而淪為多神教的崇拜,即什麼神明都拜,卻沒有獨一主宰的概念。道教一直奉為最高、最根本的經典《道德經》所指示的最高真理就是「道」,也常常以「一」表示「道」,《道德經》第42章解釋天地的創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由道創造一,這等同於印度哲理指最高主宰梵最先創造出一體的靈,就是自身有形相的表現,從此一體的靈分出精神與物質,即《道德經》所指的「二」,即一陰一陽。印度哲理指從精神與物質再創造出三種不同的屬性,稱為「三德」(Three Gunas),此三種屬性存在於萬事萬物之中,卻有千變化的組合,每個生物都有不同,這無疑就是《道德經》所指的「二生三,三生萬物」。此三在印度也發展成為分別由三大主神明所管轄,所以三應該是在一之下,不會是一在三之下,若根據並忠實於《道德經》的解說。一些道教傳統解釋玉皇公是在三清之下,這是違背《道德經》對宇宙萬物生成的義理。此外,道教最早出現的經典,東漢時出現的《太平經》,對「三」的解說與印度哲理的解釋也十分相近,提出氣化學說︰「一」就是「元氣」;「二」就是陰陽二氣;「三」就是(1)陽氣,好生、(2)和氣,好成(即成長)(3)陰氣,好殺(即毀滅)這三種氣相當於印度哲理所指的三德,三德分別是薩埵(Sattva)、羅闍 Rajas 和答摩(Tama):

 

(1)陽氣︰好生

薩埵

Sattva

代表光明、詳和、明瞭(智慧)、寧靜,是一股純精神進步的力量或性質。

(2)和氣︰好成(即成長)

羅闍

Rajas

代表行動、衝動、刺激、半知半解、憂慮,是一種半升半跌,與外在感觀事物牽連的力量或性質。

(3)陰氣︰好殺(即毀滅)

答摩

Tama

代表昏沈、黑暗、愚昧、怠惰、遏止,令人在錯誤中而不去改善自己,是一種墮落的力量或性質。

 

[14] 玉皇公是精神導師,也是最終極、最公正的判決者。這種賞善罰惡,公正判決眾生的角色,是閃族語系民族 (即今日的猶太人)對宇宙獨一的神的理解,也是印度經典《吠陀》在其雛形時對宇宙獨一主宰神的最原始的描述。在《古蘭經》中,真主也是賞善罰惡的判決者,多處經文強調真主是最終極、最優的判決者。到世界末日,眾生都要孤單地面對真主,受到真主最後的判決,天地間任何事情,無論比微塵大,還是比微塵小,都不能逃脫真主的判決。在此《聖源覺真經》中,往後的經文也多處強調玉皇公賞善罰惡,判決眾生的角色,也是「不得漏毫分」。

 

目視如電閃[15]  不得漏毫分

 

[15] 玉皇公的目光,沒有人知道,只能以比喻說明。「閃電」是在印度經典《奧義書》中,宇宙獨一主宰示現的其中一個型態,「閃電」也是形容智慧的發放,在修行者的腦中瞬間出現,帶來轉瞬間的光明。

 

左右兩旁立   慈苦大法童[16]

 

[16] 慈苦即慈悲,慈就是讓別人得到快樂,苦或悲就是減輕別人的痛苦,這是重要的美德,是神與魔之別的分界。惡魔最需要學習的就是慈悲,魔性存在每個生下來的人之中,或多或少,視乎每個人過往世的行為而決定,所以要學習修行,去除魔性。

 

此兩位大法童,即有大法力的天神,以兒童的形象示現,站在玉皇公的左右兩旁,兒童有不少優美的素質是成年人長大後所失去,所以修行的人就是要返回兒童的狀態,甚至是返回嬰兒時至未出生的狀態,此即道教所指的「反璞歸真」。在印度的神話中,也有一些擁有法力的天神是永遠不會長大的兒童,在印度的經典中,有描述精神導師相貌年青,其學生卻是年老的人。

 

生平自割肉   為藥濟貧窮[17]

 

[17] 此兩大法童的故事是他們在深山修煉,每日在山中採藥贈予人們。一天,遇到一位老人病後,要吃肉類和藥,否則不可救治,忽遇一頭野獸小子成群,法童不忍殺這些雛獸,只拔出一利刀,在自己身體腿部割下一塊肉給老人與藥服用。

中國古代的平民生活艱苦,很多時是缺乏蛋白質而生病,若攝取足夠的營養,疾病就會自然康復,之所以為什麼窮苦人平日少吃肉,患病吃肉後身體就好了。沒有什麼藥是必須要用肉煎熬,只是這些藥能幫助身體吸收蛋白質。現代社會科技進步,食物種類繁多,也容易售賣,蛋白質的攝取不需要像古代靠吃肉類,素食也可以得到充足的蛋白質,人生存不是一定要吃肉,或是一定不吃肉,而是按環境情況而定。

 

從此節經文說明玉皇公左右兩邊擁有法力的兒童曾投生成人,要與常人一樣過生活,割肉是一種考驗,顯示此兩法童的美德與修行足以升格成仙,站在玉皇公的左右,即十分親近的意思。道教經典和印度經典均有記述人可以透過修行和美德死後可以升格成仙,且有不同級別的劃分。在阿伯拉罕諸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信仰下,天地萬物的主宰也有左右兩旁的天使,分別是吉卜利勒(Gibril) 和米迦納(Michael)

 

  身佩七寶帶[18]   無極變化通

  手執雙龍劍    擁護玉皇公

 

[18] 此兩大法童腰間束上七寶帶,此七寶不知是何物。在《聖經》〈啟示錄〉中,天上的聖者全身穿白衣,繫上金腰帶。這是受到在古波斯(即今日的伊朗)的宗教—瑣羅亞斯德教的影響,該教的信徒全身穿著白衣,代表光明、純潔,繫上腰帶,用72根白羊毛編織而成,代表正義。

 

 

  南斗北斗星[19]    玉皇用大臣

  凡間生死事     兩尊星君分

 

[19] 南斗星君與北斗星君並稱,是道教中重要的星君,掌管南斗六星,分別是︰司命星、司祿星、延壽星、益算星,度厄星、上生星。

北斗星君掌管北斗七星,分別是︰貪狼星(天樞星)、破軍星(瑤光星)、巨門星(天琁星)、祿存星(天璣天)、文曲星(天權星)、武曲星(開陽星)、廉貞星(玉衡星)。據說,南斗星掌管人類的壽命長短,北斗星決定人的死期,俗說︰「南斗註生,北斗註死。」民間傳說南斗星君與北斗星君在每年除夕下凡,考察人間善惡。在《古蘭經》中,這樣說︰

 

「在你們的上面,確有許多監察者,他們是尊貴的,是記錄的,他們知道你們的一切行為。」(8210-11)

 

 五雷大將軍[20]    聲威震西東

 

[20] 「五雷」的五是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這天神大將軍掌管這五方的雷霆,雷聲與閃電在印度聖典《奧義書》中是用來表示天地獨一主宰 即梵(Brahman) 顯現的形態,梵向人類的示現就是人們看見並聽到天上的行雷與閃電。印度經典把一些大自然運行的現象看作是眾天神的工作,祂們均被不可見,不可知,獨一的梵所串聯、維繫,如果說印度的信仰是多神教的信仰,這是廣大的印度群眾愚昧無知的習俗傳統,他們沒有認識,也不忠於自身文化的經典,這確是印度陷於黑暗無知的信仰,並且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他們只知道有諸多神明,卻不知道在諸多神明背後那隱藏不見的主宰。

 

在只崇拜宇宙萬物獨一主宰的伊斯蘭信仰中,真主安拉(Allah),即獨一的神,也曾以行雷閃電的形態向以色列民示現,當時那些以色列民跟隨先知穆薩(即摩西Moses)離開埃及,在廣漠中漂流,他們要求要親眼看見真主,才會相信,《古蘭經》這樣記述︰

 

          「當時,你們說︰『穆薩啊!我們絕不信你,直到我們親眼看見真主。』故疾雷襲擊了你們,這是你們看見的。在你們暈死之後,我使你們甦醒,以便你們感謝。」(255)

 

 

鎮兵千百萬   一切協天兵[21]

 

[21] 玉皇公有很多天將天兵聽從祂的號令,在只崇拜宇宙萬物獨一主宰的伊斯蘭信仰中,真主安拉(Allah),即一神的意思,也是有很多天將天兵聽從真主的號令,在《古蘭經》中,真主說祂差派了很多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天兵協助先知穆罕默德打仗︰

 

          「在許多戰場上和侯奈因之役,真主確已援助你們。當時,你們自誇人眾,但人數雖眾,對你們卻無裨益;地面雖廣,但你們覺得無地自容,終於敗北。後來,真主把寧靜降於其使者和信士們,並降下你們所未見的軍隊,祂懲治了不信道者,那是不信道者的報酬。後來,祂准許祂所意欲者悔過自新。真主是至赦的,是至慈的。(925-27)

 

儒釋道教理[22]   仁慈道德心[23]

 

[22]  儒是指儒家思想,始於春秋戰國時代,即大約公元前770年至476年,孔子(公元前551年至479)是其思想的祖師,後來的孟子(公元前372年至289)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這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也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中國發展的儒家思想有別於先秦的儒家思想,後秦的儒家思想主要成為統治者的統治手段,已失去其真正的精髓,強調忠君,即使是禍國害民的暴君,把帝王制度看成是天授神權的制度,在宋朝時朱熹(元後1130年至1200)成為解釋儒家思想的權威,他的著作成為國家規定讀書人必讀之書,朱熹解釋儒家思想,強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決非是孔子、孟子原本的教導,先秦的儒家思想是民本的思想,強調「民為貴,君為輕。」比西方的民主思想更加文明先進,強調修心養性,也有坐忘(禪定)的修養功夫。可惜中國人的整體人民精神不及先秦時代活潑而多樣化,中國人整體變得愚昧、無知、落後,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近代大部分的中國人多崇洋微外,都不喜歡儒家思想,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先秦的儒家思想,先秦的儒家思想也只是解釋天理而已,而不是立功立名的手段。

 

釋是指佛教,佛教傳入中國始於漢朝,佛像傳入中國是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在戰爭中得到的。此後佛教在中國茁壯成長,成為帝王以及民間所尊崇的宗教,出現了不少從印度遠來和中國本土的佛經翻譯家和高僧,例如印度的鳩摩羅什(公元後344413)、達摩(公元520年從印度來到中國)、中國的法顯(約公元後339年至420)、玄奘(公元後602年至664)和惠能(公元後638年至713)等。到公元8世紀,佛教在印度衰落,繼而消聲匿跡,中國成為佛教得以保存以及承傳的命根。中國的大乘佛教根據歷代高僧對於佛教教理的不同見解和所側重的不同佛典而發展出不同派別,大體分為八大宗派,即三論宗、法相宗(又稱瑜伽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十玄門、禪宗、律宗、淨土宗和密宗。此八大宗派在今日中國很多已式微,能夠得到廣大信眾認識的是淨土宗,信眾人數比其他七個宗派信徒的總和還要多,信眾著重念佛和拜佛,祈求諸佛扶持和寄望死後能往生西方淨土,即極樂世界,深受中國廣大群眾接受。

 

中國在先秦時代,擁有豐富的精神文明,除了儒家思想外,還有其他的哲理思想,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中墨家的思想曾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與儒家思想並齊的顯學,有大量遵從並實踐的群眾。墨家思想始於墨子,學者推斷其出生後於孔子,先於孟子。墨子的言行、思想與教導是最接近一神信仰下的伊斯蘭教,墨子本人仿如在阿拉伯半島出現的先知穆罕默德的中國版。可惜墨家思想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神秘消失,再沒有歷史可據。

 

漢武帝(公元前156年至87)罷黜百家思想,只推崇儒家思想,作為統治者控制讀書人思想的工具,後秦的儒家思想不是先秦的儒家思想,中國人的精神文明開始倒退,只集中不斷發展豐富的物質文明,道教的其中一種渴求 — 服食丸藥以達到長生不老、不死,就是只看到身體與物質世界,看不到要經修煉的精神世界才是真實不變動的實相,在印度古老經典《奧義書》中指出追求身體的長生不死,是欺騙惡魔的教導,讓邪魔停留在重視肉體的階段,無法明白至上的真理。在印度的經典《瑜伽經》中更指出「貪生」— 即不想死,要肉體永存,是妨礙人們明白與實踐真理的思維障礙,而中國人正向此方向發展,之所以佛教的傳入,正填補了中國人民精神的匱乏。在中國,立志修心養性的人都會被佛教所吸引,希望成佛,達到精神覺悟,投生淨土 — 西方極樂世界,而不是迷醉於這虛幻不真實的俗世。之所以為什麼佛教會成為中國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道是指道家思想,始於老子的《道德經》。雖然《道德經》出自老子,但老子在中國歷史上屬於一個神秘人物。有人認為老子是指老聃,有人認為是老萊子,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其年齡或云160餘歲,或云200餘歲。關於老子生平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司馬遷(公元前145-?)《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即使是嚴謹如司馬遷,也只能依據各種傳聞,列舉了幾個可能與老子有關的傳說人物,只能「以疑傳疑」。老子自隱無名,不求聞達,但當時名滿天下的孔子曾幾度「適周問禮」,向老子請教禮法,據《史記》記載,孔子見過老子後,向弟子這樣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尊稱老子為「猶龍」。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所揭示的奧秘,把宇宙的起源、道的奧妙、得道的法門,以及一個得道者的應有表現一一以精簡而優美的文字表達出來。老子認為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學者認為,老子的一個「道」字,代表了中國的宗教觀和哲學觀,包括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濟哲學,乃至一切種種哲學,都包涵在此一「道」字中。

 

秦朝統一中國後,在短暫間覆亡,漢朝繼而統治中國,漢初統治者崇尚道家思想,以《道德經》義理治國,使百姓休養生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到了漢朝第七個皇帝漢武帝(公元前156年至87),罷黜百家諸子思想,獨尊儒術。各家思想式微,只有儒家思想繼續發展,受中國所有讀書人的推崇和學習,往後的儒家思想已不是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在這歷史背景下,最早出現的道教經典是產生於東漢後期的《太平經》,那時在漢室的統治下,天下大亂,百姓生活艱難,《太平經》的作者明確表示要把此書獻給「有德之君」,提出治國興邦之道。《太平經》的思想包括神秘的氣化學說、陰陽五行的災異說、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等等,是道教理論的開啟者。相傳是神人傳授給方士于吉,于吉把此經獻給朝廷,反被朝廷所殺。最早出現的道教雛型是東漢末年張角以《太平經》的學說創立了太平道,吸引了大量民眾加入太平道。張角提出漢朝氣數已盡,呼籲道民起義,當家作主,他們頭束黃巾為標記,故被稱為黃巾軍。後來被地方強豪協助朝廷把黃巾軍滅絕,史稱黃巾之亂。

 

其後漢朝也覆亡,三國時代開始,道教的正式確立是此時在四川成都出現的張道陵(公元後34年至156),亦稱張天師,他在今日的四川成都創立天師道,或稱正一盟威道,以《道德經》和《太平經》的思想作為教義,入道者要獻上五斗米作為天師道救濟之用,故此時的道教又被稱為五斗米道。天師道對政治沒有野心,所以在吸引廣大群眾加入之下,仍然得以承傳,發展出不同流派,例如經典派、丹頂派、符籙派、占驗派、積善派、感應派等等。

 

在中國歷史上,承傳道教的重要人物有很多,派別也非常多,有很多在今日已失傳。其中影響較深遠者,是唐朝時出生的呂洞賓(公元79854日至880629日登天),這出生至登天年份有幾個不同版本,這只是其中一個。呂洞賓名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又稱回道人,中國道教仙人之一。其父輩皆於唐朝為官,呂洞賓年少有為,喜歡讀書,能日記萬言,出口成章,曾幻登仕途,屢考不第。呂洞賓的生平有不同版本,相同之處是呂洞賓在遊歷期間遇到生卒於五代時的仙人鍾離權(公元168年至256),受鍾離權點化,捨棄世俗,入道修煉成道,常遊人間自稱回道人,時隱時現,變化莫測,其靈跡在正籍、野史中不可勝數。

呂洞賓像師父鍾離權一樣,曾點化並教導生於南宋末年的王重陽。王重陽(公元1112年至1170),原名中孚,道號重陽子,道教全真派的始創人。他出身富有之家,喜歡舞刀弄劍,也喜歡讀書求學。時值南宋金朝時期,王重陽曾擔任官職,可惜社會動盪,仕途黑暗。他目睹金兵的暴戾,於是辭去官職,離開家庭出遊修行,終日意志消沉而放蕩自適,瘋瘋癲癲而意不可測,世人稱他為王害風,後遇到呂純陽祖師經點化後,捐棄家室財富,修煉道術,出家雲遊於終南山一帶,道號重陽子。他開始為師授徒,創立了全真派,其中最優秀的弟子有七位︰馬鈺、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以及女徒孫不二,史稱全真七子。王重陽死後,全真七子各自發展,其中邱處機的全真龍門派聲名最大。全真派揉合儒釋道三家的教理,主張內丹(體內精神)修煉,反對肉身不死的煉丹之術,以道家的《道德經》、佛家的《心經》和儒家的《孝經》為最重要的經典。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約公元328年至約386),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仙人,東晉人,道號赤松子,出生地為現今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是當地牧羊的小孩。15歲時得仙人指點而隱居赤松山,18歲開始修道,得道後易名為赤初平,號赤松子,故號稱赤松仙子。黃大仙是中國東南沿海,尤其是在港澳地區人們普遍信仰的一位神仙。在近代,隨著華僑旅居海外增多,黃大仙信仰也走向其他國家和地區。在1897,據說黃大仙奉玉帝旨意,塵凡佈教,在廣東番禺的一個扶乩活動中顯靈,自道身世,勸人向善,吸引不少信眾,赤松黃大仙之名得以顯揚。由於黃大仙十分靈驗,被指有求必應,加上當時廣東疫病蔓延,求醫問方的善信愈來愈多,黃大仙降乩的靈籤和藥簽一直沿用至今,位於香港九龍的黃大仙祠,香火十分頂盛。

 

張三丰是宋朝、元朝至明初時期重要的道教祖師,字君實,號玄玄子,因為他平日不修邊幅,人們又稱他為「張邋遢」。民間關於他的傳說有很多,僅名字與雅號已有20多個,其出生地點也說法不一,也有說是張天師的後代。傳說他體肢豐偉,大耳圓目,鬚髮如戟。一年四季,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領蓑衣。一餐能吃數米,或數月不吃,能預知吉凶禍福,人以為神,終生遊浪,行無定止。他曾在陝西寶雞死而復活,其弟子稱他「陽神出遊」。多次來往於武當山中,結草為蘆,修煉道術,並預言此山日後必大盛,囑咐弟子「善守香火」。他曾在武當山教授拳法掌訣,定為武當內家拳,即現今中國人所認識的太極拳。明初洪武二十四(公元1391)朱元璋派使者四處尋訪他,始於不見其蹤影。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至1424)大修武當山,專門為張三丰修建「遇真宮」,是極其美觀宏偉的建築群,並多次派使尋訪張三丰,均不曾遇見。

 

在中國歷史上,道教的神人、仙人有很多,眾說紛紜,以上只是列舉少許在現今社會人們所認識者而已。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不少求名求利的道派以煉製令人服食後長生不死的仙丹而迷惑人心,蓋這些煉製仙丹的材料除了黃金等貴重金屬外,其餘都是現今科技所知有害人體的重金屬,所以中國歷朝的帝皇很多都是服食仙丹致死,沒有一個皇帝如願,也導致很多富裕人家畢生花費精力錢財煉製仙丹,沒有成功且致命。

 

在印度古經典《瑜伽經》中,清楚指出追求身體長生不死是人生下來與生俱來的愚昧,修道的人要去除這愚昧,修煉真正的精神永恆與祥和,人們真正經修成後永恆的身體肉眼是看不見的,也不是我們所接觸到的這個身體,所以吃食物及草藥令身體健康,治療疾病是無可厚非,但吃仙丹令身體不死就是愚昧,印度經典坦白地說只有魔才會這樣做,以及教導世人。

 

在《瑜伽經》中指出能夠得到法力及神通者,例如長生不老者,有四個可能︰第一是天生已俱備這天賦;第二是靠服食仙藥,如邪魔給人類的長生不老藥;第三是靠苦行,即是經過漫長的修行;第四是靠冥想達至坐忘,也即透過冥想修行。其中只有第四種方法才可以真正提升人們的精神達到天人合一的大自在,才真正有禆益(可參看《瑜伽經》VI.1)。道教在歷史上所推崇的煉丹,就是《瑜伽經》所指的第二種方法,但是人類的知識水平和物質世界的局限是不可能成功煉成仙丹,只成為虛妄之徒心中想達到不可能的偉大,而又不欲永遠清心寡欲地過修行的生活,在天界最高的天神其實都是過著沒有任何名與利、清心寡欲的修行生活。印度經典指出能夠不被任何欲望動搖的人,其精神境界已經和天神沒有分別,只是仍然是人類的身體,待身體消亡後,精神自然在九天之上,即與梵融為一,沒有梵我之別。印度這修行觀念與道教呂純陽祖師的教導是一致,在《鍾呂傳道集》中這樣說︰

 

「外丹之理,出自廣成子。以內事為法則,縱有成就,九年方畢。又況藥材難得,到底只能升騰,不能超凡入聖而返十洲矣。」

 

鍾呂是指鍾離權和呂洞賓,之前提到鍾離權是呂洞賓(即呂純陽)的師父,廣成子是中國遠古時代的聖人,是黃帝的老師。這裡所指即使有煉丹之術,也要以「內事為法則」,內事即內在的修行,即《瑜伽經》所指第三和第四種方法。而且煉丹困難,即使煉製成功,吃了也不會超凡入聖。

 

研究道家與道教的學者指出,煉製仙丹的傳統在中國很早已形成,古人對煉製仙丹的看法存有分歧,只不過時至今日大眾認為煉製仙丹是道教追求長生永生的堅持與實踐,在歷史的發展下,煉製仙丹只有失敗而沒有成功,才開始致力發展修煉內在精神的方法,稱為內丹修煉,有別於煉製仙藥的外丹,但真正考察歷史資料可知,中國古代也有一些真正修道的人已認為真正的外丹是「天地之元氣」,並不是「金石草木之屬」,真正的丹就只有內煉心丹,煉製仙丹的地方就是人們的身體,即修心養性,保持身體健康而已。道教經典《紫團丹經》︰

 

「自古神仙達士,皆因煉養金液還丹而成,恐泄天機,託名外丹,後學不知,只求外燒鉛汞以望成仙,不亦遠乎?」

 

雖然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下,自漢朝開始,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國人精神文明的三大支柱,道教的發展也曾達到濟世度人的作用,但中國道教的發展至明朝開始衰落,真正修道的人漸少且式微,普遍只流行各式各樣在民間拜祭鬼神的習俗,道家與儒家的學說成為學術知識,與大眾無關。佛教的思想比道教的內涵更為大眾所認識,所以筆者在此註釋不多作介紹。中國的佛教和道教在民間習俗的影響下,儒釋道三教早已互助滲透,且自古以來,人們都認為此三教是導人向善的正教,且在教理上均屬平等。

 

[23] 在此《聖源覺真經》中指出,此三教真正的重點就是「仁慈道德心」,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1-632)曾說︰「人們身體內有一塊肉,若它好,整個人都好,若它不好,整個人都不好,這塊肉就是人的心。」此心為何如此重要?我們的心所需要的就是仁慈與道德,仁慈是眾生所需,卻容易忘記,道德是正確的行為守則,三教都有教導。呂純陽祖師曾遺留了修心之道,心為何重要?如何實現仁慈道德心?可參考本註疏最後部分附錄()

 

三教皆平等  一切歸命禮[24]

 

[24] 一切皈命禮的意思是指︰雖然三教都是平等,但不是指所有人都要全部接受、認識並實踐此儒釋道三教,而是有些人會接受儒家思想,有些人會信仰佛教,有些人會接受道家思想和道教。每個人因應自己的性向和命運接受並實踐不同的宗教信仰,這是每個人生下來命運的安排,即每個人按其生存條件與際遇去實踐該禮法,而不用勉強自己與他人。後部分的經文不斷提到世界上不同的宗教都可以歸向正道,所不同者是人的內心而已。

 

九重天外聖   地中五嶽神[25]

一切聽號令    萬方土地尊

 

[25] 嶽,粵音岳(ngok1),指高大的山。五嶽指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分別是東嶽山東的泰山、西嶽陝西的華山、中嶽河南的嵩山、北嶽山西的恆山、南嶽湖南的衡山。在上空中至眾天界有天神各司其職,在地上也有眾神各司其職,例如山神、河神等等,這方面的信仰,不是中國獨有,印度傳統的信仰也有,強調一神觀念的伊斯蘭信仰也是在一神之下統領諸神明,諸神同樣除了在天上外,也包括在地上的山神,河神等,所有諸神明和人類一樣都是真主的創造,聽命於真主的號令,這點和這裡《聖源覺真經》多次反覆描述玉皇公統領諸天地神明一致。在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中,有關於真主讓山神聽從先知穆罕默德的吩咐︰

公元619,穆罕默德與一些穆斯林到他母親的家鄉,路途崎嶇的塔伊夫傳揚伊斯蘭信仰,受到塔伊夫居民粗暴地對待,還用石塊擲向穆罕默德,直到他的兩腳出血。穆罕默德滿腔失望地抄原路返回,途中遇到天使長吉卜利勒和管理眾山的天使。天使長吉卜利勒對他說:「真主讓掌管眾山的天使來聽你差遣。」那位天使說:「穆罕默德呀!只要你願意,我把環繞麥加的兩座艾亥篩卜山搬來,把他們全都壓在下面。」穆罕默德說:「我只願真主能讓他們產生崇拜獨一的主,不以物配主的後代。」結果那些曾對穆罕默德狠狠地施襲的塔伊夫居民,其後代真的歸信伊斯蘭教,這是出於穆罕默德慈悲的願望。穆罕默德曾說:「我不是為詛咒而來,我是為慈悲而來。」

 

聖源覺真經    日月星同存

經文動天日    正氣萬古流

萬教經中寶[26]   無極最上經

 

[26] 《聖源覺真經》可用世界上東西方不同宗教信仰解說而不會有衝突和矛盾,此經也多次申述與萬教和合一致,因為慈悲與道德放諸四海而皆同,這就是真理,往後的經文對此有更細緻的描述,這也是此經其中一個可貴之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都能受惠於誦讀此經,此開闊的觀點在諸宗教信仰的經典中屬罕見。

 

能超凡入聖   可超度亡人[27]

 

[27]  人們每次誦讀經典不只是給在場的人聽,而是在空間中有很多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天神、各種精靈和死去的亡靈會聽到,他們漂流在空間中,看到人間的生活。在《古蘭經》中,真主警惕世人要小心肉眼看不見的精靈的毒害與教唆,要時刻記念真主,請求真主的援助與指引。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禮拜的地方誦讀《古蘭經》的經文時,當時麥加的貴族古萊氏人拒絕接受,但在空間中肉眼看不見的精靈卻在偷聽,並且把聽下來的經文傳給精靈族群,一些精靈才知道真主的存在,接受伊斯蘭信仰,歸信真主。在佛教的經典中,也常常提到佛陀說法時,不只在場的人在聽,其他不同種類、肉眼看不見的眾生也在傾聽。

 

玉皇威靈顯     仁義道德心

仁義昭日月[28]     道德天同存

 

[28] 「昭」即顯揚、洗刷的意思。玉皇公的仁義道德心就是日與月的光源。

 

解化千萬劫   超度萬眾生

一切救世心   普救眾生存

上中下聖文   萬教經中源

神聖佛仙道  傳教第一遍[29]

 

[29] 此經之前已說是「萬教經中寶」,此段更說除了「寶」,也是「源」;源即源頭也,其源頭就是「道」。道的顯現就是「一」,無論是什麼宗教信仰,把這源頭看作是神,看作是聖,看作是佛,看作是仙,看作是無形相的道(即道德義理),其宗旨只是傳遞「一」的思想。《道德經》中常常以「一」表示道的名稱,道是萬事萬物的本源,道最初生下一︰「道生一」(42),更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22)︰即聖人以守道為天下的法則。道只有一,沒有二,萬事萬物的源頭也是只有一,沒有多於一。在《古蘭經》中,真主說祂是唯一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

 

「真主說︰『你們不要崇拜兩個主宰,應受崇拜的只有一個主宰……。』」

(1651)

 

「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間還有其他應受崇拜的主宰,那麼,天地必定毀滅了。讚頌真主 — 寶座的主 — 是超乎他們所妄言的。」(2123)

 

此寶座的主,就是此經所指的玉皇公,人人稱天公。

 

「以列班者發誓,以驅策者發誓,以誦讀教誨者發誓,你們所應當崇拜者,確是獨一的,祂是天地萬物之主,是一切東方的主。」(371-5)

 

       真心誦皇經    福神到家庭

早晚焚香念[30]   出入有貴人

 

[30] 燒香可以淨化空氣,有助環境變得清靜,使精神專注,所以自古以來不同地域文化都有燒香拜神的習俗。

 

 上段聖源覺    常念化災星

  人生求福祿   多誦定高陞[31]

 

[31] 印度信仰認為每個人生下來都有三重苦難,這三重的說法有幾種,其中一種說法是︰第一是自己所作的行為令自己痛苦;第二是別人的行為所帶來的痛苦;第三是肉眼看不見的眾神明與大小不同的精靈所帶來的痛苦,有所謂我們所指的吉星與災星。此三重苦難,據經文多處所提,真心誦讀此經,都可以一一化解︰個人可以修心養性,不為自己帶來痛苦;出入多遇貴人,而不是小人;命中註定受天體運行的災星帶來的厄運也可以因為聽命於玉皇公的意旨而消減。所以人們求衣食富足,家宅平安和諧,多誦讀此經,必得到天公保護。

 

 

 

 

誦畢行三拱手禮或合掌致敬,

然後可行三跪九叩之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