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教變遷 — 佛經結集

 

變遷

 

佛教拜佛也可以說從此而來,但拜佛成風還是後來佛教發展出來的事情,佛陀在生時從來沒有吩咐眾弟子及信眾崇拜任何神明或偶像,也不會要求任何人崇拜自己。佛陀一生講解人生脫離痛苦,達到彼岸的涅(nirvana)之道,而不是透過崇拜神明或偶像,以求得福樂。崇拜諸神明、偶像在當時印度社會十分普遍,佛陀正是反其道而行,相信佛陀沒有想到佛教後來的發展變得極其偶像化崇拜,把印度民間神話中的眾神明用佛教的名稱及故事代替而崇拜之。過了幾百年後才寫成的佛陀生平也編上極多神話創作,被後來發展的大乘佛教當作事實,此翻版雜燴的佛教信仰後來在印度本土更消聲匿跡,但在印度以外仍然興盛。

 

 

〈佛經結集〉

 

佛陀傳教只以口頭宣講,隨行的弟子默記下來後再口耳相傳,沒有留下文字資料。佛陀逝世後,為了防止教義的誤傳,眾弟子在王舍城舉行結集,憶誦佛陀所說的教理,確定教義的內容,這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這次結集得到瑪揭陀王阿闍世的支持,結集由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主持,由記憶力最強,號稱「多聞第一」的阿蘭陀尊者憶誦教法,由號稱「持律第一」的優波離尊者憶誦戒律。對他們記憶的內容,眾弟子認為符合原意的就定下來,有錯誤或遺漏則做糾正或補充。這樣就結集出佛教的經、律兩藏︰經藏記載佛陀的說教和事蹟,律藏記載有關佛教僧團的戒律。這一次結集其實已出現分歧,佛教日後的分裂勢在必然。

 

第一次結集後,又舉行了三次結集。第二次結集在佛陀入滅後一百年,在維斯阿離舉行。第二次結集以後,佛教已出現分裂。在阿育王(Ashoka阿衰家王)統治時期(西元前269年至232),約佛陀入滅235年前後,由阿衰家王召集,舉行了第三次結集。阿輸迦孔雀(Asoka Maurya, 約西元前304年至232),簡稱阿衰家王(Asoka),音譯「阿輸迦」,意譯「無憂」,故又稱為「無憂王」,孔雀王朝第三代君主。他是一位佛教徒,帶來佛教的繁榮,被佛教稱為佛教護法。有關阿衰家王罕為人知的邪惡事蹟,見本冊第二章印度教〈孔雀王朝好編謊話殺人狂〉筆者將其譯名改為「阿衰家王」。

第四次結集有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之分,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是在西元70年,在迦濕彌羅(今譯克什米爾)舉行。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約在西元前100年末葉,在斯里蘭卡瑪杜勒的阿盧迦寺舉行。經過四次結集,佛教經典基本結集完備。佛教第一、二次結集主要為會誦,沒有筆錄,以後才用文字加以記載,所用的語言為巴厘語和梵語。南傳佛教的第四次結集首次以巴厘語輯錄佛典。巴厘語是古印度的一種語言,流行於瑪竭陀國一帶,據說佛陀是用巴厘語說法,故弟子們也用巴厘語記誦佛陀說教。梵語是古印度上層社會的語言,只有巴羅門祭司通曉,一般平民百姓不懂梵語,北傳佛教多用梵語佛典。

 

佛陀死後一、二百年間,佛教獲得迅速發展,西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衰家王大力推動佛教,阿衰家王帝國(西元前250)的版圖幾乎包括整個古印度,他一方面用武力擴展疆域,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佛教,聲稱以宗教的「正法」進行統治,把佛教作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工具,實質存在黑暗暴行而以謊話掩蓋,鮮為後世所知。他派使者四出傳教,使佛教從地域性宗教向世界性宗教邁進。自阿衰家王時代開始,佛教漸向印度次大陸外的地區傳播,大體分為兩方面,一是由南印度傳入錫蘭(即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老撾、泰國、中國雲南一些地區,史稱南傳佛教,多用巴厘語佛典;另一是由北印度向北傳入西域、西藏和中國內地,再由中國內地傳入朝鮮和日本,稱為北傳佛教,多用梵語佛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