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教衰落

 



〈佛衰落〉

 

笈多王朝以來,佛教開始趨向衰落。當時佛教團體擁有大量土地與財產,僧侶沉緬於繁瑣的經院式研究。佛教內部鬥爭也很激烈,學者稱之為「殘忍」。小乘部派大多衰亡,較有勢力的還有上座部、一切有部、經量部和正量部等。不少小乘部派不承認大乘佛教的理論,斥之為「非佛說」。事實上,認識印度宗教哲學的人會發現,大乘佛教的理論百分百建基於巴羅門教思想,例如對世界本質的探討、「有」與「空」的關係、佛性的概念近於印度教所指的「梵己」(Atma)、把印度瑜伽滲入佛教禪坐理論、對天界與神通的詳細描述等等,大乘佛教只是用佛教的詞彙套入巴羅門教思想。此外,大乘佛教很多信仰及知識均來自耆那教經典,例如慈悲不殺生。中國佛寺內設有大雄寶殿,大雄正是佛陀時代耆那教第24位祖師瑪哈維瓦(Mahavira),名字的意思是「偉大的英雄」,是佛陀所稱為的「外道」,在佛經中稱為尼乾陀若提子。由於小乘佛教衰落,大乘佛教大幅滲雜印度各宗派正統與非正統思想,令大乘佛教失去佛陀時期的獨特之處,佛教在印度本土消亡是早已預定的結果。

 

西元6世紀,佛護(Buddhapalita, 西元470-550)、清辨(Bhavyaviveka, 西元500-578)兩人標榜恢復龍樹、提婆的學說,與唯識學展開「空有之爭」。大乘佛教分裂成為主張中觀學說的中觀派與主張唯識學說的瑜伽行派,中觀派後來又分裂成「應成派」和「自續派」,而瑜伽行派也因見解不同而分為「有相唯識派」與「無相唯識派」。西元8世紀,中觀、瑜伽兩派又趨向合流,形成瑜伽行中觀派,最後都融合在密教中。

 

密教的佛學思想完全建立在大乘佛教的基礎上。印度密乘佛教還有一套主要借用於印度教的秘密傳授的修行方法,其目的在於轉變整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以達到精神昇華的最高目標。印度密乘佛教在西元8世紀以後大規模傳播到中國西藏地區,與西藏本土的宗教文化包容結合,形成富有特色和神秘色彩的藏傳佛教。西藏的密教既有古波斯祆教的天葬儀式[5],又有印度怛特羅(Tantras) [6] 教派的修煉方法,西藏密教是揉合了多種宗教文化與本土巫術(苯教)的產物。

 

5:古波斯祆教是距今至少3000年前由古波斯先知瑣羅亞斯德開創的宗教(參看本書第一冊第一章),其教徒葬禮的儀式稱為天葬,簡單而言,把死者的屍體清潔後,祭司對屍體進行祈禱,之後屍體在狗的注視下放置山上,讓禿鷹把屍體不淨的肉吃掉,骨頭讓太陽曬乾和風吹乾變白,然後才把屍骨放在納骨器內再埋葬。這有別於佛教的葬禮,佛教沿襲印度傳統的火葬儀式,屍體火化後,可能會出現一些細小的結晶物,佛教稱為舍利,佛教認為只有得道高僧的屍體火化後才會出現舍利。學者認為藏傳佛教的天葬儀式顯然不是佛教的產物。

 

6:怛特羅(Tantras)是指使人正確使用每個感官,從感官追求的層次提升至神聖的技巧,怛特羅經典就是傳授這類技巧的經典,而根據這些怛特羅經典所作的宗教祭儀被稱為怛特羅派,即「密教」的意思,即此支派是把知識秘密傳授給虔敬者。由於該支派曾以錯誤的儀式崇拜和修行,即以性交作為修行的方法,造成該支派有段時間由盛轉衰,也被人錯誤地把怛特羅(Tantras)等同性力修行。藏傳佛教的蔓荼羅(Mandala)神秘圖案、咒語、神秘手印和修行方法均出自印度密教怛特羅(Tantras)。今日在佛教界內有批評藏傳佛教是喇嘛教,非佛教,因為藏傳佛教許多教義與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相距甚遠,而且佛教由始至終均主張戒欲,以戒淫為首,但藏傳佛教到現在還存在喇嘛與女性性交為修行的淫邪陋習,是絕對邪門的惡魔行為,自古以來為印度正法所不容。

 

密教階段的印度佛教已處於內外交困的局面,在外部,印度佛教已失去統治階層的支持。在內部,大乘佛教大幅燴雜印度各派正統與非正統的哲學思想和修行方法,而且在密教時期已罕有大師出現。相反,巴羅門教卻出現聖人及大師,印度宗教改革家、偉大思想家生格拉(Shankara,西元788-820)就在印度佛教最式微之時出現。他揉合《奧義書》的精髓革新巴羅門教,把巴羅門教的哲理成為流傳至今的印度教煒丹諦(Vedanta)學派。生格拉被後世學者稱為「假面的佛教徒」,正因為生格拉把《奧義書》的逍遙自在之道放在印度教思想的首要中心。

 

事實上,生格拉所提倡的「煒丹諦不二論」(Advaita Vedanta),其哲理遠高於佛陀思想,生格拉對一切宇宙人生與修行的問題有明確的答案,並不像佛陀避而不談,導致後來發展的各派大乘佛教思想互相矛盾,自打嘴巴。佛教由佛陀時期的無神論思想,轉變成為後來的多神教思想,佛教在印度是在真理的探討上論敗的一方。生格拉在他對《瑜伽經》的註疏中用了很多篇幅強調佛教思想的錯誤。佛教由佛陀開始否定真己(Atma)的存在,而這「真己」正是《奧義書》所揭示的真理,生格拉就是要論證這「真己」的真實不虛。在歷史上,生格拉成功令很多佛教徒回歸印度教正統思想,所以說生格拉是「假面的佛教徒」只是親佛教學者的妄想,沒有認清源自《奧義書》思想的原始性,以「大佛教主義」去看待歷史事實。生格拉明顯指出佛教哲理的錯誤,這一點學者很少留意到。

 

自西元8紀以後,印度佛教嚴重地後繼無人,在外部勢力的排斥和摧毀下,於西元10世紀前後逐步走向消亡。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有多樣性,除了曾幾度受到印度教王朝的武力攻擊,以及在哲理上未能勝於印度正統信仰煒丹諦哲學之外,佛教內部亦漸趨道德敗壞,很多佛教寺院成為盜匪集結勢力的地方,擁有大量土地和奴隸,出家修行只是名義,實質比住家人更腐敗,在寺院裡有不少懷孕的尼姑。而佛教密宗實行男女以性交修行,更是印度古聖賢及經典所知的邪魔行為,此淫習傳至西藏到今日還存在,而且屬於主流,只有極少數藏傳派別(據稱只有一派)經改革後禁止男女以性交修行。此外,當時的佛教徒多聚居城市,以商業活動獲利致富。後來印度的城市化發展逐漸衰落,在農村生活的大多是印度教徒,佛教的發展漸漸式微。

 

大約在西元10世紀,印度佛教正值衰敗之際,伊斯蘭教的外族入侵也是另外一個因素,但很少學者留意到歷史事實,以往的外族侵入印度多歸信佛教,例如希臘人入侵印度西北部所建立的王朝,篤信佛教,建有西方人尊容的佛像,有別於中國的佛像。伊斯蘭教外族入侵印度,最初是佛教徒協助他們入侵印度,摧毀印度王朝。這些佛教僧團以為幫助伊斯蘭王朝入侵印度後可以有利他們發展,繼續經商致富。但歷史發展的結果是印度正統信仰沒有消失,相反曾協助伊斯蘭外族入侵的佛教集結的城市,百年之後再沒有佛教徒,而是伊斯蘭教為主的城市。

 

無可否定的是印度佛教曾受到嚴重打擊,大量佛教寺廟和佛像被摧毀,當中有不少是男女性交的淫邪形象,佛典也隨之亡佚,但很少人留意到伊斯蘭王朝入侵以後,對印度傳統信仰相當尊重和容忍,印度寡婦殉葬的習俗在伊斯蘭王朝統治印度長達800年間並沒有被禁止,此殘酷的習俗到英國統治印度時才被禁止。而首先把印度聖典《奧義書》翻譯而使世界得知此經典者並非西方國家為先驅,而是在伊斯蘭王朝阿克巴(Akbar, 1556-1586)時代早有以《奧義書》翻譯成波斯文者,罕為世知。蓋《奧義書》揭示一神信仰的真理,而佛教並沒有此真理。在佛教寺廟被摧毀之後,殘餘的佛教徒也被伊斯蘭蘇非教團的宣道下改信伊斯蘭教。在這硬與軟勢力的夾攻下,佛教在印度差不多徹底消失,而印度教和耆拿教,即佛陀所說的外道,從來沒有在印度本土消失。佛教在印度的消失就如在印度被認為是邪教的非正統信仰「唯命派」(Ajivika)的消失一樣,在今日印度不見蹤影,相關內容可參閱本章〈佛教、耆那教、唯命派〉。

 

 

〈佛在印度以外發展〉

 

儘管佛教在印度基本上消失,佛典也隨之亡佚,但巴厘語佛典由於南傳至東南亞一帶,故得以保存下來。而梵語佛典多數已有由印度和中國的高僧譯為漢文,稱為漢譯大藏經,此外還有藏文大藏經。藏文大藏經大部分從梵文譯出,小部分據漢譯本轉譯。可以說,現在最多保存了佛教文獻的,就是中國佛教漢譯和藏譯佛經。

 

佛教在印度本土歸於沉寂,但其信仰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傳播,形成印度境外佛教的三大系:

l  原始佛教傳到錫蘭(即斯里蘭卡),再由錫蘭傳到緬甸、泰國和柬埔寨等地,形成巴厘語系佛教;

l  大乘佛教在中國漢地找到新居,再由中國傳到朝鮮和日本等地,形成漢語系佛教。

l  密教在中國西藏地區傳播,再由西藏傳到蒙古等地,形成藏語系佛教。

 

印度大乘佛教最早在中國漢朝時(約西元前121)傳入,經歷了不同朝代的變遷,成為民間及統治者所尊崇的宗教,出現了不少從印度遠道而來和中國本土的佛經翻譯家和高僧,例如︰印度的鳩瑪羅什(Kumarajiva西元後344413);菩提達瑪(Bodhidharma 西元382-536),西元520年從印度來到中國;中國的法顯(約西元後339420);玄奘(西元後602年至664)和惠能(西元後638713)等。中國的大乘佛教根據歷代高僧對佛教教理的不同見解和所側重的不同佛典而發展出不同派別,大體分為八大宗派,即三論宗、法相宗(又稱瑜伽宗、唯識宗)、天臺宗、華嚴宗、十玄門、禪宗、律宗、淨土宗和密宗。

 

此八大宗派在今日中國大多已衰微,唯一能一枝獨秀就是淨土宗,信眾人數比其他七個宗派信徒之總和還要多。信眾著重念經、念佛和拜佛,祈求諸佛扶持和寄望死後能往生西方淨土,即極樂世界,深受現今中國廣大群眾接受。淨土宗的念經、念佛與拜佛,正正就是印度巴羅門教念經、念誦諸神與拜祭的一貫做法。在《煒達》經典中,曾指示在黑暗時代,人們只能以記念主宰神的名號以求得生,因為那時人類變得太黑暗腐敗,再沒有任何自身的力量可以超度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得到神主的拯救,所以只有記誦神主的名號,常常默思神主,才可以得到神主的庇佑而超生到永恆極樂的世界,這正正就是淨土宗所實踐的宗教信仰,今日的大乘佛教可以說是印度教、耆那教與西藏諸教的混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