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教起源

 

佛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曾在這片以宗教精神為根本的國土上流傳了1500年,也曾盛極一時。今日,佛教在印度國土近乎消失,佛教徒佔印度人口不足1%,其數目遠低於外來的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甚至古波斯祆教,也低於與佛教同時代出現的本土宗教耆那教(Jainism)。在印度境內,一般人無法想像人們會放棄其他信仰而鍾情於佛教。然而踏入廿一世紀,佛教在全世界卻有5億信眾,雖然數目還不及基督教(23)和伊斯蘭教(16),但已可堪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全世界的佛教徒主要集中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近年來,佛教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西方國家也有發展。佛教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宗教,當中的分流派別可以極其複雜。在這5億佛教徒中,大乘佛教佔56%,小乘佛教或稱為上座部佛教佔38%,密宗或密教佔6%,而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和密宗又各自細分出不同派別。有人認為佛教屬無神論,是哲學而不是宗教信仰,也有人認為佛教屬泛神論,是百分百的宗教。要瞭解佛教的根本性質,並不能從坊間的佛教傳播可以得知。許多佛教徒只知吃素與拜佛,只知坊間寺廟及素食店大量與佛陀教導相距甚遠的佛經,他們的信仰與行為正是佛教始創者佛祖釋迦牟尼所極力反對。要真實瞭解佛教信仰,必須瞭解其起源和變遷,這只能在學者的客觀敍述中得知。

 

 

起源

 

佛教的創始人為喬達瑪悉達多(Gautama Siddhartha, 約西元前565486),他出生於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尼泊爾南部),為淨飯王的兒子。自幼已思考人生的苦痛與解脫之道,他29歲離開皇宮,出家修行,曾拜訪大師,先後接受了兩位大師的禪定和靜慮方法,深受兩位大師的器重,並打算把衣缽傳位給他,但喬達瑪並不認為這是人生的解脫之道,最後他自行苦修,在瑪竭陀國王舍城外的盤荼婆山和尼連禪河一帶禪坐修行。在6年來的苦修令他身體極度虛弱,即使生存也成問題,何來悟道?在尼連禪河畔垂死一刻,得到路過的少女供奉奶漿,喬達瑪才恢復體力和知覺,他體驗到折磨自己的身體無助於找到安寧與解脫,肉體是精神的寺宇,是到達彼岸的木筏。他決定放棄苦修,在一株華鉢羅樹下坐下誓願:若不能徹底悟道,永不起此坐。經過77夜的禪坐冥想,他終於徹底了悟人生之道,那時他正是35歲。另一說法是悉達多自此接受附近村民的供食,此後在禪坐冥想中得到很大進展,不久在一個晚上於華鉢羅樹下禪坐一整晚,至黎明破曉時份大徹大悟,徹知自己過去世的種種因緣,以及眾生的因緣和合之道,了悟脫離苦痛的不二法門。

 

 

此後悉達多在恆河中下游地區傳教達45年,他所傳揚的教義稱為佛教。「佛」在瑪竭陀語即「醒覺」的意思,佛教就是指察覺之道,可達到完滿的覺醒之道。最初悉達多被稱為「佛陀」,即「醒覺者」的意思,那株華鉢羅樹被稱為「菩提樹」,「菩提」與「佛」同一字源,都是指醒覺的意思。另一說法是「佛」或「菩提」(Buddhi),即智慧的意思,佛教是指智慧的宗教。在梵文Buddhi意指智慧,即在思維(Mana)以上高一層的智慧,負責人們決策思考。

 

佛陀後來被稱為佛祖釋迦牟尼(Shakyamuni Buddha),因悉達多屬釋迦族,而牟尼(Muni)意即沉默的智者,整個名稱即是指「釋迦族靜默的聖人」。佛陀不斷勸化所遇到的每一個人,從國王到平民,他致力建立和指導規模愈來愈大的原始佛教社團。他的傳教歷程可歸為三大階段:

 

l  最初在鹿野苑創立佛教,提出「四聖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

l  第二階段在靈鷲山傳揚佛法,講說一切諸法皆空無自性,世界萬法緣起性空的甚深微妙之道;

l  第三階段在毗舍離城,講說世界一切現象的終極本質──萬法究竟實相,法性光明,如來藏佛性。自此階段佛陀自稱為「如來」(Tathagata),即「如是生起者」。一切法從如是生起,也歸到如是,佛或真理本如是。「如來」即「無從來者」、「無所去者」,也即是古往今來聖人所指真理本如是──如如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