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教精髓(5) 苦與空—佛陀所說的「空」

 


〈苦與空—佛陀所說的「空」

 

佛陀所說的空,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即世間萬事萬物沒有永恆不變的常態,例如好會變壞,壞會變好,好與壞不會恆常不變;第二個意思是世間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自性,即「我」。人們所執著的「我」,其實是一個不斷變動,沒有固定實相的東西,因為這個「我」是受到不同條件(即因緣)互相依存而形成,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性,故此人應該「無我」,即不執著於自我,才能從這個「我」中解脫出來,脫離痛苦的網羅,而且只有「無我」,才能以海闊天空的視野看到生命的實相。後來發展的大乘佛教卻肯定了「自性」或「佛性」的存在,即一種超越人類個我的本質,這無疑就是《奧義書》所指的「真己」(Atman/Self),為佛陀所否定。

 

佛陀指出世間沒有一個所謂永恆不變的「我」存在,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西元前469-399)曾提出相似的觀念,他與佛陀是同時代的人,只是生活在不同的地域與文化中,但卻瞭解相同。蘇格拉底說:

 

「我們通常以為每一個動物在牠的一生中前後只是同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個人從小到老,都只是他那一個人。可是他雖然始終用同一個名字,在性格中他在任何一個時刻裡都不是他原來那個人。他繼續不斷地變成新人,也繼續不斷地在讓他原來那個人死滅,比如他的髮、肉、骨、血,乃至全身都常在變化中。不僅是身體,心靈也是如此。他的心情、見解、欲望、快樂、痛苦和恐懼也都不是常住不變的,有些在生,有些在滅。還有一個更奇怪的事實:就是我們的知識也有些在生,有些在滅,使我們在知識方面前後從來不是同樣的人,而且其中每一種知識也常在生滅流轉中。」[7]

 

7:蘇格拉底這段說話出自柏拉圖《會飲篇》,見《蘇格拉底也是大禪師》William Bodri著,王雷泉主譯,古老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當一個人悟出空,他便可進入佛陀所指的真實境界──涅槃寂靜。這個境界,佛陀教導佛弟子要親自體驗,親自覺證。破除無明,是一切證道的關鍵。當他對世間事物有深切和正確的瞭解,便可以破除十二因緣中循環不息的受、愛、取、有和老死。脫離輪迴後,跟著會如何?佛陀沒有解釋,留下大量空間給後期佛教自圓其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