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章 佛教︰佛陀一生絕世好命如何苦?

 

〈佛陀一生──世好命如何苦?〉

 

佛陀是絕世好命的人,佛陀生下來便擁有一般人難求的美滿人生。若不出家修道,佛陀的生命仍然光輝燦爛,如此幸福之人在世應該高興也來不及,但他竟然說出人生充滿痛苦,他只想為人類尋得解脫痛苦之道。

 

佛陀如何幸福?根據一行禪師所著的《佛陀傳》,佛陀生下來就是淨飯王的兒子,雖然母親自佛陀出生後不久便離世,但繼母待佛陀如親生兒子般愛護。佛陀自小萬千寵愛在一身,佛陀外貌俊美,體格健碩,不但有外在美,而且也有內在美。佛陀富有同情心,智慧也超越同時代的人。自小對黎民百姓就表現關愛之情,也常常質疑巴羅門教和《煒達》所示的祭祀與信仰。王宮內貴族子弟任何文武比試,他都名列前茅,眾人都期待如此優秀的王子將來繼承王位,成為偉大賢明的君王。

 

佛陀的妻子耶輸陀羅是一位美麗且賢良的貴族婦女,與佛陀一樣對黎民百姓非常關愛。她知道佛陀有出家修行的心志,只會默默支持,內心雖然捨不得,但卻從來沒有阻攔佛陀的決定。當她為佛陀誕下兒子不久後的一個晚上,佛陀即離開王宮展開他修行的生活,耶輸陀羅卻裝著熟睡,她不想打擾佛陀,令佛陀難堪。

 

佛陀身邊的女性都好到了不得,繼母從來沒有想過為自己親生的兒子與佛陀爭王位,妻子也從來不會為佛陀決意出家之事刻意阻攔,或添煩添亂,即使她內心如何希望與佛陀及他們的兒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雖然權力能使人腐敗,但佛陀的家族卻沒有勾心鬥角的宮廷鬥爭。人人都喜歡佛陀,都渴望他早日成為帝王,但佛陀卻選擇了修行之路。根據印度經典的教導,出家修行的大前提必須完成生命的責任,例如供養父母子女,不可拋棄妻子兒女而獨自出家,要先盡孝道、夫妻之道,然後才可以出家。佛陀在兒子剛出生後便私下離開,更沒有與妻子事先商議,這並非印度自古以來聖者的做法,而且按經典所指屬犯下大罪。當然歷世以來沒有人這樣責難佛陀,勝者為皇,敗者為寇,人們只是讚賞,還要倣效,這世界真是騙人的遊戲。

 

佛陀離開王宮,獨自修行,他先後拜師兩位印度大師,學習禪坐與靜慮的方法。兩位大師都十分器重他,表明死後必定會把衣缽傳給佛陀,希望佛陀能帶領眾弟子。佛陀完全掌握了第一位大師的禪修方法後,感到還不是真正的證道,便請求離開,繼續尋道,即使那位大師已盡力挽留。佛陀向第二位大師學習,結果也是完全一樣。最後佛陀選擇獨自苦修,期間在森林中遇到瑪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年青的國王看到佛陀儀表不凡,談吐舉止都顯示其出眾的特質,於是便邀請他到王宮居住,希望他成為輔手,還以一半的江山利誘他,但佛陀連自己的王位也放棄,怎會稀罕他一半的江山?佛陀婉謝頻婆娑羅王的厚意,承諾國王︰若他得道後,必定會前來拜會,把生命之道帶給他。任何人如有佛陀般生命優勢的其中一項,都已經感到無限滿足,好好安頓下來。

 

佛陀生命中的幸福還不止於此。佛陀經過六年的自行苦修,幾乎斷送了性命。在飽受饑餓瀕死的一刻,得到路過少女的供食,重新得回知覺。他說這一餐是他生命之中最美味的其中一餐。佛陀決定放棄苦修,在菩提樹下禪坐,終於了悟脫離生命痛苦的涅槃之道。自此佛陀漸漸被人認識、仰慕,無數人前來拜佛陀為師,向他學習修行之道,脫離人生痛苦。佛陀直至80嵗時才躹躬盡瘁,在廣大信眾的依依不捨與無限景仰之下安祥離世。

 

佛陀與爾(耶穌)是聖人,但卻是兩種不同類別的聖人。印度的聖人基本上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擁有智慧、沉默的聖人,稱為Muni,梵文意思即靜默,佛陀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釋迦」是指佛陀的種族,而「牟尼」即是Muni,即佛陀是一位擁有智慧、沉默的聖人。另一類稱為Rishi,即擁有法力,能施行神蹎奇事的聖人。歷世以來印度有不少聖人都擁有法力,爾(耶穌)是擁有法力的聖人,而伊斯蘭信仰的眾先知,以及歷世蘇菲派聖人都曾施行很多神蹟奇事,他們都可以界定為Rishi,而不只是Muni

 

佛陀沒有法力,一行禪師所編著的《佛陀傳》是根據原始佛教的經典撰寫而成,在《佛陀傳》中,佛陀只是知道很多人們不知道的事情,例如過去無數前世的因緣際遇,但佛陀沒有呼風喚雨,或行走在水面上的事蹟,即使佛陀曾被人陷害,指控佛陀殺人及姦淫,也是靠佛弟子把事情查過水落石出,而不是施行法力解困。後期大乘佛教有關佛陀種種神通的描述,把佛陀的一生極度神話化,都是虛構的創作,與事實不符。佛陀沒有可能擁有上天堂下地獄的種種神通,佛陀不可能如大乘佛教佛經中所述能幻化不同的場景、人物,以至眾神明,否則佛陀就不會被稱為Muni,而是Rishi。佛陀雖然沒有法力,但魅力驚人。佛陀如何魅力驚人?

 

佛陀得道後,陸續有很多人前來皈依佛陀,當中除了平民百姓外,還不乏德高望重的巴羅門僧侶、沙門大師、王室貴族和富商,甚至與佛陀同時代的耆那教教主大雄尊者(Mahavira)的近身弟子也皈依佛陀,即使大雄尊者也不敢相信這事實。佛陀的家族除了淨飯王本人要當皇帝未能出家外,佛陀生母、妻子、兒子、弟弟及妹妹全部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而出家皈依佛陀。佛陀的兒子羅睺羅第一次看見父親的時候只有七歲,已決意跟隨父親出家修行,即使後來他曾幻想若父親和他沒有出家,他們應在王宮中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羅睺羅至死沒有放棄出家,羅睺羅到了30多歲便離世,比佛陀還早離世,可見修行生活之苦而短壽。佛陀的親弟阿蘭陀放棄王位及未婚妻,一直跟隨佛陀,起初阿蘭陀禪坐的時候,不斷想著美麗的未婚妻而不能專注,但佛陀比貌美的未婚妻更具吸引力,阿蘭陀與羅睺羅一樣至死也沒有放棄出家。佛陀的繼母喬答彌一直都希望跟隨佛陀出家修行,但佛陀認為女子出家受到的阻力會很大,故一直拒絕喬答彌的請求,直到有一次喬答彌帶領50位貴族婦女前來佛陀的禪舍請求出家,佛陀才無可奈何地接受,半年後佛陀的妻子耶輸陀羅也相繼出家。淨飯王臨終前,其王位已無後裔繼承,他只能將王位傳給他弟弟的兒子。

 

(耶穌)擁有法力,且非一般的法力,但爾(耶穌)肯定沒有佛陀的魅力。事實上,按照伊斯蘭信仰,真(Allah即一神)使者往往會受到很多苦難,在苦難中顯出真主的神蹟奇事,以解救眾生,使者就是真主的見證人,讓世人知道真主的實在和偉大,先知會面對種種困難與阻力,沒有一位先知會例外。雖然爾(耶穌)施行眾多神蹟奇事,又大量醫治各類病人,但爾(耶穌)的魅力遠不及佛陀。

 

佛陀的親人絕大部分都皈依佛陀,即使是要放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從四福音及《多馬福音》的記載中可知,耶穌並不受家鄉的歡迎,四福音記載耶穌家鄉裡的人看不起耶穌,說他只不過是木匠的兒子,而根據一些學者考證,更可信的《聖經》抄本記述,人家說耶穌只不過是一個木匠。耶穌面對家鄉父老對他的不屑,他自己也說:

 

「先知在他的故鄉不會被接受,醫生不能醫治那些認識他的人。」(參考四福音及《多馬福音》31)

 

在四福音中記載一個富家青年要求跟隨耶穌,耶穌吩咐他變賣家中所有財產施捨窮人,然後來跟隨他。那個青年便憂憂愁愁地離開,因為他的財產實在太多,於是爾(耶穌)說:

 

「富裕的人進入天國比駱駝穿過針孔還要困難。」(《馬可福音》1017-25)

 

這情況在佛陀的身上並沒有困難,佛陀的眾多弟子中不乏王室貴族子弟,他們不惜拋棄王位、眷屬和富貴的生活,追隨佛陀學習修行得正覺。在一行禪師的《佛陀傳》中記述,一群貴族青年相約出家皈依佛陀,他們到鄉間的理髮店那裡要求剃髮,並把身上穿戴的金銀珠寶和華美服飾全送給那年青的理髮員,那理髮員問他們要跟隨誰人出家及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說要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為了得到正覺。那理髮員替他們剃髮以後,手裡拿著一大袋貴重首飾,看著那群青年身穿素服遠遠地離去,他不期然地追上前來,把那袋首飾掛在樹上,趕快跑上,要求和那群青年一起到佛陀那裡出家修行。似乎佛陀的魅力比財富更甚,但爾(耶穌)的魅力卻敵不過人們對世間財富的依戀。

 

佛陀與耶穌一樣,同樣曾受到自己的弟子所出賣,根據四福音記載,耶穌被十二門徒中的猶大所出賣,出賣耶穌的猶大後來因內疚而上吊自盡。伊斯蘭教學者則認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是猶大,而不是(耶穌),耶穌沒有受此酷刑,且隱世生活至年老離世,《古蘭經》說耶穌並不是薄命的人,而是從出生至老死蒙真主保護有大福份的人,可惜不為世人所知。而佛陀的其中一個弟子提婆達多在佛陀72歲時,勾結瑪竭陀國的阿闍世太子和300個比丘,企圖迫令佛陀退位,讓他帶領一眾比丘。佛陀當然即場拒絕,並清楚指出提婆達多沒有資格取代他,因為比提婆達多更好的弟子大有人在,佛陀沒有想過讓位給他們,更何況是提婆達多,但佛陀最終獨自悄悄地離開。

 

佛陀的近身弟子四出找尋佛陀,王天不負有心人,他們最終找到佛陀,請求年老的佛陀返回禪舍再一次帶領他們。至於提婆達多並沒有好下場,原先跟隨他的300個比丘漸漸看到提婆達多並沒有什麼出色之處,他們漸漸離開,重新擁護佛陀,最後提婆達多身邊只剩下幾個弟子,那時提婆達多正貧病交迫,他臨死前與身邊弟子返回佛陀那裡,請求佛陀原諒,佛陀以慈悲原諒他,使他了無牽掛地去世。

 

佛陀願意躹躬盡瘁,到80年老體力不支才離開他的弟子,而爾(耶穌)肯定不想多留在巴勒斯坦這個污穢與黑暗之地,故只逗留3便以幻相怱怱離開,在有平地與流水的高原處隱世生活,年老安祥離世。根據原始佛教的記載,佛陀的「勢頭」十分利害,即使他的教導並不是完全正確,人們直至今日也奉為真理般對待,不敢「謗佛」,大乘佛教更把佛陀描繪成法力無邊的佛祖,全是謊話,無人敢說出來,反而說服大眾成為事實。

 

 

〈佛陀離世〉

 

佛陀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印度國土內的眾生,他從沒有歇息地建立佛舍,組織僧團,教化信眾。雖然佛陀不主張苦行,但生活其實相當刻苦。佛陀與眾弟子一樣,每天都要出外乞食,且只會日吃一餐,每天除了行禪、坐禪和說法外,衣物食具的洗滌和打掃與眾弟子一樣由自己做。由於長期奔波勞累,至80歲時佛陀已極度衰弱,自知離世時刻將到。

 

佛陀的大弟子目毽連尊者和舍利佛尊者相繼去世後,佛陀對他身邊的弟子,即他親弟弟阿蘭陀尊者,說他三個月後便離世。佛陀的一生,可說是躹躬盡瘁。佛陀與一些弟子一直由恆河流域步行北上,這是他返回故鄉的路線,但佛陀沒有返回故鄉,佛陀臨終前兩天與弟子在一個信眾家裡吃了一餐,之後便感到腸胃極度不適,佛陀的最後一餐成為佛教歷史上一大懸案,往後部分〈吃素與拜佛〉會詳述。佛陀帶著病痛繼續前行,在途中到了末羅國都城拘夷竭城外鄉郊長滿娑羅樹的樹林內停下來,身邊弟子勸佛陀不要在此破落的鄉郊入滅,但佛陀說喜歡這開滿紅花的娑羅樹,他吩咐弟子把僧袍鋪在地上,安詳地躺下。當時末羅族有個苦行者看見佛陀及他的弟子,希望拜佛陀為師,眾弟子知道佛陀將不久離世,示意那苦行者離開,但佛陀抱著虛弱的身體,堅持為他說法,那個苦行者便成為佛陀臨終前最後收納的弟子。佛陀臨終前安慰眾弟子不要難過:「有生,便有死;有起,便有滅;有聚,便有散。一切法無常,你們要精進修行,以證得解脫!」之後合上眼睛,安祥地離世。

 

當時整個樹林遍佈娑羅樹的紅花,灑遍佛陀的身軀及眾弟子身上。風聞佛陀死訊的人接二連三地趕到來,漸漸地整個樹林佈滿了五百個佛弟子(比丘)和三百個在家信眾,他們圍著佛陀身軀沉默禪坐。之後,弟子們沉痛地用鮮花和香料灑在佛陀身上,然後堆起乾柴火化。這是印度傳統以來的一貫做法,此後佛教也承習了此葬儀。末羅國的周邊鄰國要求分得佛陀火化後的遺骨回國供奉,但遭到拘夷竭城人的拒絕,於是這些國家派兵圍攻拘夷竭城,後來經過多翻調解後,最終達成協議,將佛陀的遺骨(亦稱舍利)分為八份,由各國建塔供奉。今日考古學家在釋迦族的故地比波拉赫瓦發現舍利壺,在毗舍離發現舍利瓶,其中裝的舍利極有可能是佛陀的遺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