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空──人生之苦〉
要瞭解佛教的精髓,一些學者把小乘佛教(即早期佛教)的教導歸納為一個「苦」字,而大乘佛教則歸納為一個「空」字。早期佛教「苦」字的由來是因為佛陀創立的佛教教義,把重點放在探討人生問題上,把其他教派感興趣的問題,例如萬物的起源、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一一不作深入探討。佛陀看見人世間充滿苦痛,解脫之道就是脫離人世間痛苦的方法,他認為這正是人類最急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當有人向佛陀請教宇宙的起源與靈魂不朽的問題時,他均以「無記」(意為不做解釋)作答,這就是佛陀著名的含意深遠的「沉默」。所以佛陀又叫做釋迦牟尼佛,釋迦是佛陀的族群,牟尼即梵文Muni,即沉默的聖者,是印度自古以來修行的其中之道︰保持沉默。筆者在印度旅居的時候,曾聽過一位資深的印度教徒說,印度自古以來的聖者有兩種︰一種是有法力神通的聖人,稱為Rishi;另一種是沒有法力神通而只有智慧,稱為Muni。佛陀並沒有法力神通是事實,但大乘佛教的所有經典卻把佛陀描述為充滿法力神通的至高無上者。問題是把謊話或創作故事當作事實,是否違背真理?
有一次,佛陀其中一個弟子向佛陀請教有關宇宙的起源,以及是否有一個永恆不朽的靈魂,即印度教所稱的真己(Atma)存在於每個人之內,他更聲言若佛陀不為他解答這些問題,他就會離開佛陀。佛陀向他說了一個比喻,如果一個人被毒箭射中,醫生不立即替他拔出毒箭,而是先問誰射的箭、製箭的材料是什麼、製箭者是誰等問題,那麼問題還未得到解答,中箭者早就死了。聽完佛陀的解說,那個弟子覺得值得留在佛陀身邊。佛陀又有一次向弟子解說,人生可能有一些痛苦無法避免,就好像射來的箭誰也逃避不了,但若此傷口受到同樣的箭在同樣部位不斷射擊,那個人傷口的受創會比只受一枝箭傷害的人痛苦百倍,佛陀的教導就是不再讓傷口受到第二、第三或更多枝箭的傷害。
佛陀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變遷不息,生滅無常,這種沒有常住與安定性的生活,決定了人世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幻滅,一種根本的苦惱,所以人生是一個無邊的苦海。對人生的痛苦,佛陀歸納為八類:
(1)
生苦 |
嬰兒出生時,母親都要承受生產之苦,產後身體需要一段時間康復過來,同時間要照顧嬰兒,有些嬰兒生下來帶著諸多業障,經常啼哭或難以照顧,甚至患病,給嬰兒自身及家人帶來痛苦。 |
(2)
老苦 |
人步入衰老,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容貌因失去青春而變得不怎麼好看,且體力、智力和記憶力也可能會下降,甚至顯得笨拙,需要別人照顧,或因此而遭人厭棄,或帶給別人痛苦。 |
(3)
病苦 |
人的身體難以避免患病,輕則帶來些微苦楚,重則令身心帶來極大傷害。 |
(4)
死苦 |
有些人因受病痛折磨而死,有些人或遭遇意外事故而死亡,死亡的過程可能會令身體帶來長期或短暫的痛楚,而死者的親人可能會受到影響或感到十分悲痛。 |
(5)
怨憎會苦 |
與自己所怨憎的人相會,或處於自己所憎恨的環境之中,或對自己所厭惡之事無法迴避等等,都令人感到痛苦。 |
(6)
愛別離苦 |
這與怨憎會苦剛剛相反,人的一生也常生愛心,但往往與相愛的人離別,或不得久處於自己所喜歡的環境,或離別自己所珍愛的時光歲月,也會給人帶來痛苦。 |
(7)
求不得苦 |
人的一生會生起種種欲望,拼力求得滿足,但往往求而不能得之,因而感到痛苦。 |
(8)
五取蘊苦 |
五蘊是指人的五觀︰眼、耳、鼻、舌、身(指皮膚)因接觸外物和不良的心理活動而產生的痛苦,例如悲傷、憤怒、嫉妒、擔憂、疑慮、恐懼、癡迷等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