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以上闡述的種種佛教思想,即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說、五蘊說和業報輪迴說,是早期佛教的信仰核心,至於佛教的精髓,可由佛陀本人提出的三法印高度概括之。根據佛經記載,佛陀將入滅之際,弟子們擔心佛陀離世後,正法會遭到誤解和歪曲,於是急切地問:「佛陀離世後,世人憑什麼判別真佛法與偽裝的佛法?」佛陀回答:「依據『三法印』可以辨別真佛法與偽裝佛法。凡依據『三法印』則為真佛法,反之則為外道邪說。」因此從古至今,「三法印」被認為是佛教與其他流派學說相區別的標誌和試金石。「法印」,意為印證、標誌,佛陀所說的三法印就是: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是佛教的三大綱領,早期佛教以及後來的許多教義,實際上都是對三法印的進一步展開。早期佛教的十二因緣說和五蘊說,可以看成是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具體闡明。諸行無常,是指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都處於遷流轉變之中,佛陀曾說:
「只要有生,就會有滅。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會有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這種相依變化的法則,誰都不能停止。」[註10]
然而人們並不知道此真理,期望人世間好的東西長住不變,變動不居的現實和追求恆常的願望,使人產生痛苦,若有所失。佛陀臨終前,身邊的弟子阿蘭陀感到異常難過,他是佛陀的親弟,由於記憶力第一,故眾弟子推舉他常在佛陀身邊,好記下佛陀的一切言教,佛陀對阿蘭陀說:
「阿蘭陀啊!凡是我們所愛的,終將離去;凡是有生命的,終將死亡。所以不必為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存、變質敗壞而痛苦悲傷啊!」[註10]
佛陀教導人們從愛欲的執著中解脫出來,獲得心靈的自在。
註10:此兩段說話出自《佛陀說》,蔡志忠佛經漫畫,三聯書店,1997年
諸法無我,是指人從出生到死亡,每一刻都在變化之中,沒有一個實質不變的我存在。人們由於對自我的執著,即不能捨,於是一直生活在企盼與欲望之中,產生了好、壞、順、逆的種種起伏,但這個「我」根本不值得太重視,佛陀認為這個我是由五蘊因緣和合所形成,且變動不居。印度教認為這個我並非真己,真己是每個人內裡的自己(Atma)。佛陀不承認印度教所說的真己,即擺脫輪迴的靈魂,佛陀否認常住不滅的真己和靈魂存在的同時,卻又強調眾生輪迴轉世,以及出世後入涅槃,那麼是什麼東西輪迴轉生和進入涅槃呢?這裡存在的矛盾和不明白之處,激起了後世佛教和派別間激烈的思想討論和交鋒。後來大乘佛教所強調的「佛性」,說人人皆有佛性,其實就是印度教所指本性(Prakriti)中的「實華」(Sattva),佛教譯為「薩埵」。而佛陀十二因緣說的「識」,其實就是印度教所指的靈魂(Jiva)。
到公元8世紀,正是佛教衰落之際,印度聖哲元首生格拉(Adi Shankaracharya, 788-820 )致力復興印度《奧義書》哲理,即煒丹諦哲學(見第五章六大哲學宗派),指出佛教的思想是虛無主義,並不是真理,真己(Atma)是不可否定的事實,佛陀對真己和靈魂的否定站不住腳。在歷史發展下,佛教是論敗的一方,在印度消聲匿跡。
涅槃寂靜,是佛教的理想境界。入此境界,一切情欲、煩惱皆盡,處於寂然常住的和平與寧靜當中。涅槃(Nirvana)在梵語的意思是「熄滅」,即油盡燈枯,這字所表達的意思並不豐富,人們卻把這不認識的外來字想像得非常豐富。佛教信仰認為涅槃寂靜此境界最終要人們親自感受和體驗,不是常人的語言和思維所能把握,就可以達到,只有真正信仰佛陀教導,虔誠修持,真正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後,才能入此境界。涅槃是佛教為眾生指明的出路和理想境界,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
印度經典把人生達到最高境界稱為逍遙自在(Moksha),意思是從束縛纏繞中解放出來,印度文化相信此最高的境界不是不苦不樂,當中有恆常的喜樂,是淡淡然純潔的寧靜,不會因世俗的變化而動搖,印度文化稱此種喜樂為最高的妙樂(Ananda),即精神上或宗教上的妙樂,佛陀的親弟阿蘭陀尊者,他的名字就是Ananda。印度經典對此最高的境界有很詳盡的描述,以及大量詩歌創作,佛陀卻強調此境界要人們去親證,而沒有多加描述。
佛陀經常強調,他所教導的一切,只是工具,幫助人們瞭解真理,就如木筏。木筏是用來達到彼岸的工具,當一個人達到彼岸後,就可以放下木筏,自由自在地行走,若仍然拿著木筏不肯放,這是十分愚蠢的行為,因為在陸地上行走,已經不再需要木筏了。佛陀又曾說他的教導就如手指,手指指向月亮的方向,使人看到月亮(即真理),當看見月亮後,應當向月亮作崇拜,而不是向手指作崇拜,若仍然不肯放下那手指,這同樣是愚蠢的行為。佛陀要求人們追求真理,追求世間萬事萬物的本相,當明白真理後,便要去實踐,親自體驗,而不是盲目接受一套思想理念,因為佛陀的一切教導最終都可以全部放棄。但佛教發展下來,「大佛教主義」根深柢固,大眾均認為「佛教不可能有錯」、「佛祖不可能有錯」,盲目接受佛教信仰,把其互相矛盾的地方均奉為真理,沒有辨證真偽。
佛陀指示涅槃之道,但沒有提供答案,他也不承認印度傳統信仰所提供的答案,這是因為佛陀要求世人親自尋找答案。別人所遺留的答案,容易令人盲目接受,而沒有經過親證,盲目的信仰永遠達不到覺醒之道。佛教是一個重視實踐的宗教,佛陀在世時所有弟子都要親自體驗涅槃之道,當時佛弟子必須遵守四條大戒,即觸犯其中一條便要離開僧團,這四條大戒是:(一)不淫;(二)不盜;(三)不殺;(四)不可在未證道前妄稱或誇耀自己已證道。第四條大戒說明不是所有佛弟子都已覺醒得道,他們要謙虛地自己親證,不可能人云亦云,或把佛陀的覺醒看作是自己的覺醒。究竟生命的實相是什麼?佛陀要人們自己去尋找、體驗並實踐,不竟涅槃不是一件死後發生的事情,而是一種意識狀態。